邵耀林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1949年生于陶都宜兴,大专学历。自幼酷爱书画紫砂艺术,少年时期就能制出一手好壶,师从顾景舟、蒋容等紫砂大师。作品被国内众多收藏家收藏。
工艺美术大师 邵耀林
人间珠玉安足取,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。
清·汪文柏《陶器行赠陈鸣远》
汪文柏(1662~1722),字季青,号柯庭,是清康熙年间的文人,精于诗画。陈鸣远号鹤峰,别号石霞山人、壶隐,是当时具影响力的治壶大师。汪陈结交可称得上是一段佳话,《陶器行赠陈鸣远》诗中提到的阳羡就是宜
兴的古称。毫不夸张地讲,是阳羡的泥料成就了灿烂的紫砂文化。
收藏赏玩紫砂壶主要从“泥”、“款”、“名”三个字入门, “泥”是因为用的紫砂壶泡茶具有“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,能发真茶之色香味”;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,暑天越宿不馊,久置不用,也不生宿杂气,奥妙之处就在这阳羡溪头一丸土。
宜兴紫砂矿料主要出在黄龙山,泥分红、紫、绿三色,通称紫砂泥。
红泥含有非常高的铁质,所以窑烧之后会呈现明艳的朱红色,其中尤以洑东兰山和赵庄红泥为珍贵。但由于泥性收缩性率大,成型工艺难度比较高,传世多为小品,出名的就是深受潮州茶友喜爱的红泥孟臣壶。
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,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、石英、云母屑及铁质等。因泥坯强度高,干燥收缩率小,故有“泥中之骨”的美称。底槽清则是紫泥中的精品,尤以黄龙山四号井为优,此种矿料深藏于紫砂底层,质地纯正
细腻、成色稳重,可塑性强,能充分体现紫砂的韵味,被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,特别受到了已故的一代巨匠顾景舟大师的钟爱。底槽清的主要成分是云母、石英和赤铁矿,且黏性好,经过1150-1200度C窑温烧制的茶壶会产生非常密集的小熔点,壶的色泽深沉,细看表面还有碎金分布,故人称“紫玉金砂”,是难得的泡茶佳皿。特别是四号井因坍塌而被封闭之后,底潮清泥料就愈加稀贵了。
1.底潮清泥料所制掇球壶(容量300CC)
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,故有“泥中泥”之称,产量不多,泥质较嫩,耐火力也比紫泥低,所以,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,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。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称为段泥,也是制壶非常好的原材料。
2.原矿段泥制作(容量200CC)
那么紫砂壶“暑天越宿不馊,久置不用,也不生宿杂气”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?关键就在于独特的双气孔结构,集透气性、吸香性,保温性于一身。用茶水泡养一段时间,就会形成“外类紫玉,内如碧云的神奇效果。
按照传统,紫砂壶的器型主要光货素器,包括常见的圆壶、方壶,造型大体由几何造型演变而来,讲究外轮廓线的组合,并用各种线作为装饰变化,壶体光洁,块面挺括,线条利落。
3.圆壶代表器性·石瓢(底潮清泥料 容量350CC)
筋纹器,将自然界中的瓜棱、花瓣、云水纹等形体分为若干等分,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入严格的设计当中。
4.筋纹代表器型(紫泥 容量300CC)
花塑器,把自然界、动植物界的天然形态,用浮雕、半浮雕等造型装饰设计成仿生形象的茶壶。
5.花塑器代表器型·南瓜壶(清水泥 容量300CC)
紫砂壶制作”形、“工”、“功”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,形的把握既要传承又要创新,历代名家传世的作品是十分宝贵的遗产,一些经典的器型流传了数百年依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,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则是当代紫砂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。但紫砂壶首要的功能是泡茶,因此“形”的把握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。
6.井栏壶(底潮清泥料 容量350CC)
一把紫砂壶的制作从炼泥到出窑需要上百道工序和细致的功夫,环环相扣,十分繁琐和复杂,丝毫马虎不得。要做到从整体到细节结合,才能凸显壶的神韵,已故的顾景舟大师就是以工序严密而闻名。
细致的功夫主要包括,形的定位,流、把、钮的衔接、口盖的严密程度,出水流畅与否,表面明针的修刮、内部接缝的处理等等。
款是指指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,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,好的镌刻若是自名人之手,就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。
7.大度壶(底潮清泥料 容量400CC)
来谈一谈“名”的问题,随着紫砂热的兴起,名家作品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,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的一款石瓢就被拍卖出90万元的天价。于是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仿冒壶,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仿制和仿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,仿冒的不仅是壶,同时连印章落款都防,以假充真。所以,在收藏大师作品之前应该要多看多学习,要充分了解大师作品的整体风格和细节特征,了然于胸之后自然就能鉴别真伪。
古人对紫砂壶的评价是,“温润如君子,豪迈如丈夫,风流如词客,丽娴如佳人,葆光如隐士,潇洒如少年,短小如侏儒,朴讷如仁人,飘逸如仙子,廉洁如高士,脱俗如衲子”。赏壶中品茗,品茗中赏壶,此中能够享受到莫大的乐趣。